您的購物車沒有加入任何商品

 

 


 




 

 

 < 足部小百科 >


寶寶足部的構造
 

外在3部位
 

【腳跟】
 

腳跟是站立時負載身體重量的主要部位,根據醫學研究指出

雙腳在站立時,約承載身體50%的重量(或體重的50%),且分別由雙腳平均分攤25%的重量左右。


【腳趾】


當小寶貝走路時,前腳的腳趾會施以「抓地」的力量,以穩固重心,

而在後方那隻腳的腳趾則會因為腳跟離地的反作用力而有向前的動力;

所以,小寶貝在行進間,雙腳腳趾會不斷交互進行「抓地」與「推動」的兩個運動,以達到向前行走的目的。


【足弓】


足弓的部位是在的腳底板內側,主要有適應地面凹凸與避震等功能。

由於幼兒的足底脂肪肥厚且肌肉尚未發育完全,關節與韌帶間呈現鬆弛的狀態,

所以這時候幾乎看不到足弓這個部位,學理上稱之為「生理性扁平足」,

此現象會隨著幼兒成長到
3歲後就會漸漸改善。





內在4組成
 

【骨頭】


單腳的骨頭共有26塊,雙足共有52塊,約佔全身骨頭總數的14,是個非常精密的架構所組成的
 

【肌肉】


腳部的肌肉可粗分為:可使足背彎曲的前側肌群,以及可使足底彎曲的外側肌群。


【韌帶】
 

韌帶是骨頭與骨頭之間相連黏的組織,若是足底韌帶受傷或斷裂,就會引起足弓的不穩定;

此外,足底韌帶較為鬆弛將會導致的先天性的扁平足。
 

【神經】
 

足部神經主要是接收於大腦的指令,讓足部的肌肉透過神經來協調肌肉的運作,

達到行走時能呈現協調的步態與做出欲想的足部動作。

 



檢視扁平足
 

6歲以前的小寶貝約有半數都具有生理性扁平足的特徵,到底該如何觀察才能判斷出他們患有「真正」的扁平足呢?

其實當寶寶約
2歲大時,讓他們以直挺站立的姿勢踩於平地上,從後方平視他們的腳跟,

一般具有足弓的足部約只會從旁露出
1隻腳指頭,

若患有扁平足,則會因腳底板沒有弓起導致腳趾向外擴散,從後方約可看到
2
3隻腳趾頭露出。

 


如何避免扁平足?怎麼樣的鞋對寶寶腳部比較好呢?


越小的孩子,若能常在裸足的情況下行走,以刺激腳底連接腳指頭的肌腱,就可以讓腳部正常的發展。

由於現代人常穿鞋,而且地面又多平硬,兩者都造成腳部無法正常活動與發展;

再加上
營養攝取量多,身高、體重較前人高、重,腳部承受的壓力變大,所以扁平足產生的機率也就變高;

因此,若希望寶寶腳部能有正常的發展,有幾點需要注意


1.適當的讓寶寶裸足行走,讓寶寶的腳能夠適應大自然表面凹凹凸凸的地況,並能夠刺激肌腱,強化腳部的抓地力


2.選擇鞋底較軟的鞋款,讓寶寶腳趾可以較自然的活動,讓腳部肌腱可以受到足夠刺激,以強化寶寶腳部的機能


3. 太大或太小或只有美觀考量的鞋子勢必影響寶寶走路以及足部的發育,

因此選購寶寶鞋子時,尺寸的部分在腳尖處留有0.5~1cm 的活動空間是較適合的大小


4.不要穿舊鞋,因為鞋子在穿了一段時間後,都會隨著腳型而有所改變,

且每個人習慣的施力點有差,鞋底磨平的狀況也會有所差異,因此當寶寶經常穿著都是別的寶寶舊鞋時,

可能會影響成長階段的寶寶產生不正確的走路方式,對寶寶的腳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

 

 

  

即時客服
(週一~週五 10:00~1800)
電話訂購:02-29877700